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
大容量办公室泡茶杯并非适合所有茶叶,其适用性需结合茶叶特性、冲泡方式、品饮习惯综合判断。以下是具体分析及适配建议:
代表茶类:
乌龙茶(如铁观音、大红袍):叶片肥厚,需高温多次冲泡释放香气,500ml 以上容量可支撑 3-4 次续水,充分展现 “七泡有余香” 的特点。
普洱茶(生茶 / 熟茶):紧压茶需较大空间舒展,大容量杯(如 600ml)搭配茶漏,可先快速洗茶醒茶,再焖泡出醇厚口感。
黑茶 / 老茶头:陈化茶耐煮耐泡,大容量杯适合长时间焖泡,尤其适合办公室全天饮用(如用 700ml 保温杯焖泡老黑茶,一上午只需泡一次)。
优势:大容量杯的 “蓄水” 特性可减少频繁添水的麻烦,且茶叶在较大空间内舒展更充分,适合需要展现层次感的耐泡型茶。
代表组合:
菊花 + 枸杞 + 金银花(清热解毒):需 500ml 以上水量焖泡,食材才能充分释放有效成分;
水果茶(柠檬 + 橙子 + 百香果):大块果肉需宽口径大容量杯(如 800ml)容纳,且足够水量能平衡酸甜口感。
搭配建议:选择带滤网的大容量杯(如 KSK KT-06 600ml),避免果肉或花草残渣混入茶汤,同时方便中途添加热水。
场景需求:办公室临时接待访客,用 1000ml 以上大容量玻璃杯(如 KSK 1.2L 玻璃壶)泡上一壶熟普或红茶,可分斟 3-4 杯,避免频繁换茶的尴尬。
注意:多人分享时需选择直身大口径壶型,便于观察茶汤浓度,避免泡得过浓影响口感。
代表茶品:西湖龙井、碧螺春、安吉白茶、霍山黄芽等。
问题分析:
嫩叶茶芽叶细嫩,适宜水温 80-85℃,且需快速出汤(1-2 分钟内饮完),避免叶绿素和氨基酸被高温焖坏,导致茶汤变黄、口感苦涩。
若用 500ml 以上大容量杯冲泡,茶叶长时间浸泡在大量热水中(尤其带盖焖泡时),会迅速 “熟化”,失去鲜爽感。
替代方案:改用 200-300ml 小容量玻璃杯(如 KSK KBL-280),不加盖冲泡,喝至 1/3 时续水,保持茶叶鲜活。
代表茶品:凤凰单丛(蜜兰香、鸭屎香)、清香型铁观音、新白茶(白牡丹)。
此类茶以高扬香气为特点,小容量杯(300-400ml)能集中香气,而大容量杯注水量大,茶叶香气被稀释,且散热面积大,香气易挥发。
例如:用 600ml 杯泡凤凰单丛,第一泡香气尚可,第二泡续水后香气明显减弱,不如 350ml 杯 “聚香” 效果好。
优化建议:选择带盖的中容量杯(如 KSK KBL-380 380ml),冲泡时加盖焖 10 秒快速出汤,喝尽后再续水,锁住香气。
常见类型:袋泡红茶、CTC 工艺碎茶、茶粉等。
大容量杯的滤网孔径较大,碎茶易漏入茶汤,影响口感(如用 500ml 杯泡茶包,茶渣可能随水流扩散);
大量热水浸泡碎茶,浓度上升快,易导致茶汤过苦(如用 700ml 杯泡一袋红茶包,5 分钟后可能过浓)。
解决方案:改用 300ml 左右带细密滤网的杯子(如 KSK KBL-300),或选择 “茶包专用杯”(内置小茶篮),控制水量与浸泡时间。
分阶段冲泡法(适用于耐泡茶)
第一泡:用大容量杯 1/3 水量(如 500ml 杯先注 150ml 热水),快速洗茶醒茶,倒掉洗茶水;
第二泡:注满热水,焖泡 2-3 分钟后饮用,后续每泡延长 1 分钟,充分利用茶叶耐泡性。
茶水分离设计是关键
选择带独立茶仓的大容量杯(如 KSK KT-08 550ml),泡茶时茶叶与茶汤分离,喝时再混合,避免焖泡过度。
示例:泡生普时,将茶叶放入茶仓,杯身注满热水,饮用时推动茶仓按钮,让茶汤流入杯中,保持口感稳定。
控制投茶量与水温
大容量杯(500ml 以上)投茶量需比小杯增加 20%-30%,避免茶汤寡淡(如小杯泡 8g 乌龙茶,大杯可投 10-12g);
冲泡嫩叶茶时,即使使用大容量杯,也需降低水温(如绿茶用 75℃水),且不加盖,减少焖泡时间。
适合选大容量杯:耐泡茶(乌龙 / 普洱 / 黑茶)、养生茶、多人分享场景;
慎选大容量杯:鲜嫩绿茶 / 黄茶、高香轻发酵茶、碎茶 / 茶包;
核心逻辑:根据茶叶是否 “耐焖泡” 决定容量 —— 叶片越肥厚、发酵程度越高,越适合大容量;反之则需用小容量杯 “快进快出”。
办公室选杯时,建议搭配一大一中(如 600ml 大容量杯 + 350ml 中容量杯),灵活应对不同茶类需求,既能满足全天饮茶的实用性,又不辜负细嫩茶的鲜爽风味。
上一篇:办公室泡茶的杯子一般容量多大合适?
下一篇:KSK 水杯:时尚、健康与环保的完美融合
售前咨询专员
售后服务专员
24小时免费咨询
请输入您的联系电话,座机请加区号
免费通话